乔治·哈马特和周素菲(Sofi)
- 历史永远铭记
-
沙菲克•乔治•哈特马(阿拉伯名:جورج شفيق حاتم,中文名:马海德,是一名黎巴嫩籍美国医生)
-
他妻子叫周素菲(英文名:Sofi)
早年生活
马海德(Shafick George Hatem)出生于纽约北部的一个黎巴嫩裔美国家庭。1902年,他的父亲纳胡姆•萨拉玛•哈特姆(Nahoum Salaama Hatem)从黎巴嫩梅特山区的哈姆马纳村搬到美国,在马萨诸塞州劳伦斯的一家纺织厂工作。1909年,在黎巴嫩的一次旅行中,纳胡姆娶了一个叫富查伊拉•约瑟夫的女人(Thamam Joseph),比他小两岁的女人,来自巴哈尼斯村。
乔治•哈特姆的父母都是马龙派教徒。 [1] 根据一些较早的资料,据传这个家庭有叙利亚犹太人血统,但是根据现代传记作家的说法,这是一种误解,尽管即使在乔治•哈特姆(George Hatem)的一生中,这种误解也相当普遍。
婚后不久,哈特姆一家搬到了纽约的布法罗,纳胡姆在那里的一家钢铁厂找到了一份工作。1910年9月26日,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乔治出生在布法罗。
1923年,哈特姆的父亲把他送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居住,几年后,家里的其他人跟着他,开了一家干货店。1927年毕业时,乔治•哈特姆(George Hatem)是格林维尔高中(Greenville High School)毕业班的毕业生代表,毕业时他参加了北卡罗来纳大学(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)的医学预科课程,以及美国贝鲁特大学(American University in Beirut)和日内瓦大学(University of Geneva)的医学预科课程。在日内瓦期间,因为粗毛怪的绰号的逐渐传开,他结识了来自东亚的学生,由此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。在一个朋友的父母的经济援助下,他和其他几个人前往上海建立了一家医疗机构,专注于性病以及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。
事业阶段
上海阶段
1933年8月3日,哈特姆与同事拉扎尔•卡茨(Lazar Katz)和罗伯特•莱文森(Robert Levinson)在里雅斯特登上一艘船,前往亚洲的几个港口,包括新加坡和香港。9月5日,三名年轻的美国医生抵达上海。
哈特姆在上海创办了这家公司,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特(马海德)。他来到上海才知道这里社会阶级极其不平等,他也结实了当时三个重要的思想家,他过去常常讲述他所看到的:知名记者,艾格尼丝•史沫特莱,新西兰路易•艾黎活动家和主审图中左翼支持者,宋子文出席,孙中山的遗孀宋庆龄。在接下来的五十年中,艾黎(Rewi Alley)成为海德的好朋友和思想上的导师,宋庆龄为他作了详细介绍。史沫莱特(Smedley)在听闻海德读过自己写的关于公共卫生的书之后,将他介绍给当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联络员——刘丁,刘丁在当时被描述为一位“年轻的红色工程师”,他唤醒了哈特姆的心。
延安
1936年夏天,陪同他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•斯诺,马海德前往位于宝安(目前的志丹)的共产党总部,这是共产党控制的陕甘宁边境地区的临时首都。在哈特姆的要求下,斯诺的名著《红星照耀中国》第一版并没有明确提到他。他是一名接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,他对毛泽东进行了健康检查,当时谣传他是来诊断毛泽东不会死于某种神秘的疾病。
战后生活
马海德在1949年共产党取得胜利之前一直是一名医生,后来成为一名公共卫生官员。他是第一个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。他在战后中国帮助消灭麻风病和许多性病,并因此于1986年获得拉斯克医学奖。他是少数几个不是在中国出生,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信任和权威的职位的人之一。他的中文名字可以大致翻译为“马”(姓)和“海德”(名)。